close

一、        Activity

是四個元件中最基本的模組,每一個Activity就代表著一個畫面,可以把它當成是User Interface。系統中的每一個Activity會藉由堆疊來進行管理,若有新的Activity被啟動,會加入至堆疊的最上層。Activity的狀態如下:

l   Runing:代表該Activity在前景中執行,使用者可以看到的狀態。

l   Paused:該Activity處於透明的狀態,使用者仍然看的見,此時的狀態為暫停,該Activity仍然存在,若使用者重新啟動該程式,原本所輸入的內容仍然存在。除非手機上的記憶體嚴重不足,則有可能遭到關閉。

l   Stopped:畫面完全被其它Activity給覆蓋掉,就代表該Activity為停止,仍保留使用者原先輸入之內容,但使用者已經完全看不到這個畫面。除非手機上的記憶體嚴重不足,則有可能遭到關閉。

l   Restarted:若Activity處於Stopped狀態的話,系統可以進行關閉的動作或要求該Activity完成其工作。若要重新顯示時,就必需重新啟動並恢復到之前的狀態。 

Activity Life Cycle  

 

二、        Service

可以讓程式於背景執行,如播放音樂時就可以透過Service來處理,而一般的Activity要與Service溝通就會透過IPC

1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PC

IPC的方法有兩種,分別是IntentBinder,就是為了ActivityService溝通而建立出來的輕量級IPC框架。

基於LinuxAndroid系統不支援當前程序訪問其它程序的資料,因此會透過特定的方法來實現,Android藉由Binder來達到程序間的通訊。

2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ntent

最常使用的時機,是用來喚起其它Activity,是最常使用的IPC機制,若要透過Intent來忽叫Service,則必需在AndroidManifest檔案中對接收此IntentService做說明,只要附合Intent就可以和此Service做關聯。但是Intent只能攜帶一些資料來開啟另一個ctivityService,沒辦法在程序運行時進行資料的交換。

3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inder

最主要是將各個不同的Service連結起來,就像是Service的中心。以實例來說,Service就像是一輛車,而Binder就像是停車場。藉由此機制,我們得以取得其它Service的介面。

一般Service分成兩種,一種是自行定義的Service、一種是系統已建立好的Service(如聽音樂),若我們想播放音樂,不可能從最底層開始實作,而是採用SDK提供的API,如下圖所示。

此圖說明所建立的OurService會呼叫SDKMediaPlayer API,此API會透過JNI(Java Native Interface)來呼叫底層的c++函式,圖中也可看出,Binder Driver紀錄了所有的Service的接口,可由此找出MediaPlayerService所在的接口並進行呼叫。當然,Binder所紀錄的不只有系統Service,而是包含自行定義的OurService皆有紀錄。

撰寫Service時會複寫一名為onBind()的函式,這是與Binder相關的函式,這裡會先談到Service Managerment。若Binder是停車場,則Service Managerment便是停車場管理員,它本身也是一個Service。當程式想透過BinderService溝通時,皆會先向Service Managerment請求,取的目標的Binder物件,再透過Transact() Method將訊息傳送過去。

BinderIntent的差別在於,Intent是屬於上層的資料交換,若使用Binder時則是透過JNI與底層的Binder互動,一般狀況下使用Intent是較簡單的方式,但溝通的目標若是屬於較底層的Service,則採用Binder較為合適。

4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AIDL

是幫助實現Binder通信的一種工具,只要用簡單的函數設定,就會自動產生一個JAVA檔案,其包含了ProxyStub的訪問接口。Proxy用於使用者端的程、Stub用於Service的程序,這些程式也可以自行建立,AIDL只是提供一個產生的工具。

三、        Broadcast Receiver

不同於Activity沒有顯示的介面,共分為廣播接收與廣播發送兩大類,廣播實際上指的就是Intent,發送者可以藉由Context.sendBroadcast接口發送廣播,接收者通過Context.registReceiver()動態註冊,或經由AndroidManifiest.xml來進行靜態註冊。(當應用程式發送廣播時,會將發送的Intent與系統註冊的BroadcastReceive進行配對,若配對成功則執行onReceive的函式進行接收)

動態與靜態註冊差別

l   bindService的使用<receive>註冊的廣播,在onReceive結束後就不存在,所以不能在其中給自己進行異步傳輸,bindService只能使用startService、想跟Service交互可使用peekService

l   手動控制:若採用動態註冊,可以隨時註冊或取消註冊;若是採用靜態註冊,系統開機後就會自動掃描,開機後一直運行。

l   資源消耗不同:由於動態註冊可以手動控制,因此可以適當的註冊或取消,以節省資源。

l   有效期限不同:透過動態註冊時,若對其進行註冊的Context對像被關閉或是運行了unregisterReceiver方法時就失效了;而靜態註冊時,只要該程式未被關閉,就一直存在。

l   使用情況不同:自己發送與接收的廣播可以採用動態註冊;若是系統常用的廣播可以用靜態註冊。

生命周期方面,BroadcastReceiveronReceive函數執行結束後就會被釋放掉,不適合做一些異步操作(如下載檔案),有可能在完成前就被系統關閉。同時由於ANR限制BroadcastReceiveronReceive必需在主程序進行,因此不適合用於耗時的操作。

1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分類

BroadcastReceive又分為普通和有序兩類,藉由Context.sendBroadcast發送的廣播接收到的順序是不固定的,而經由Context.sendOrderedBroadcast的廣播則是有序廣播,接收者是有順序的接收到資訊,並且可以對廣播進行修改再往下傳送

四、        Content Provider

Android提供了四種資料存取機制:PreferencesFilesSQLiteNetwork。但這四種皆屬於一個應用程式,其它程式無法共享。而Content Provider就是可以讓一個應用程式分享他的資料給其它應用程式,且是以資料庫的型式來呈現資料。例如系統中的通訊錄、系統設定等,就是以SQLite資料庫的方式來儲存,而每一個應用程式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資料庫,其它的程式想要取用,就必需要有Content Provider開放出來才可以存取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23462001 的頭像
    y23462001

    y23462001的部落格

    y2346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